前臂开放性外伤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兵的故事6战争之神的指挥三杰千里 [复制链接]

1#

开篇不废话:为了能上更多当过兵的战友看到文章,共同回忆难忘的*旅生活,请动动您敬过*礼的手,帮助我均可。敬礼,永远最可爱的人!

平日里大家观看*事题材的影视剧,经常有万炮齐发的场景,那些画面足以震撼每一个观众的视觉。但很少有人知道,在火炮呼啸出膛的背后,还有一群可爱的人在默默奉献着。他们就是炮兵指挥系统中的---侦察、无线、有线三个专业。

说起这三个专业,就不得不先说火炮的技术发展。早期的火炮是直瞄发射,这种火炮射距近且精度差。随着科技的发展,火炮射程也大幅增加,促使各种光学观测、瞄准仪器出现。炮阵地也与观察所分离,出现了间接瞄准射击方式,同时衍生出了炮兵侦察专业。为了保证侦察信息高效、准确地传递至炮兵阵地,又设立了无线通讯和有线通讯两个信息传输专业,双传输方式是为了应对战场上瞬息万变的战局,保证侦察信息第一时间传递至炮阵地。

而我们三连的指挥排也有对应这三个专业的战斗班,既侦察班、无线班、有线班。

炮兵侦察班与步兵侦察班并不是一个概念,两者的作用也截然不同。他们不是特种兵,没有长枪短剑,既不练十八般武艺,也不练擒敌捕俘,因为这些属于武装侦察范畴。我们的侦察兵是技术侦察,他们善于“算计”和“隐藏”。

作战时,在阵前沿设立炮兵隐蔽观察所,主要是为炮兵提供打击目标、计算距离、校正方向等情报信息,他们充当炮弹的向导,被称为“战争之神的千里眼”。

他们的主要装备有炮队镜、计算盘、测距仪等,日常作业中涉及到精密的测算。而每当我们看到一手拿着炮队镜一手拿着计算盘的侦察兵,就会不严肃的联想到算命先生。再加上在训练中有时指挥所数据催得急,他们会先估算一个数据上报,反正也不是实弹,一般人也发现不了。后来我们索性就管他们叫“算命的”。

但是可千万不要小看他们,每年新兵下连,都是侦察班长先挑人,数学好的、反应快的都是班长的最爱;然后是无线班长挑记忆力好的;有线班长挑身体素质好的,尤其是跑得快的;最后剩下的不用挑了,统统去炮班当炮手。

在我们营区所有连队侦察班训练时,炮队镜都无一例外地朝着牡丹江大学方向放置,那是因为炮队镜还具有望远镜的功能,而*用器材的清晰度绝对比地摊货高出好几个档次。

当距离被炮队镜拉近时,我们渴望自由飞翔的心也被送到了大学那一个个窗口上。至于教室内和寝室内的情形,那是炮队镜无法窥视的。在观测时如果运气好,会遇到女同学在窗口一闪而过;要是碰到在窗口站立的,我想所有连队的炮队镜都会“贴”到她脸上去了,而各连捕捉到她的人,这两天就有的吹了。

训练场上的训练间隙炮队镜绝对是个抢手货,一群新兵正争抢着有利位置:

*春:“哎、哎,女生,看见了,我看见了。”

关成华在他身边轻轻一挤,顺利的抢到位置,急切的问道:“在哪?在哪?”

*春:“四层左五。”

关成华:“哪有人啊!”

*春:“真的有,不信我找给你看。”

于是又来争夺,大家哄笑起来。

侦察班同年兵吕晓竞连忙制止:“别抢,别抢,一会班长回来了。”

大家听他这么一说,也都着急起来:

“快点起来,到我了。”

“上午你都看过了,该我了。”

……

据说侦察班夜训的时候,对面如果开灯,可以看的更清楚,那时我们炮班都已经回营房了,看到什么也只能听他们添油加醋的说了。而干部们好像也不管这事,或许他们在想:看就看吧!又没出营区。

侦察这个专业对炮兵真的是极为重要,一般炮团各级*事主官侦察专业绝对不会差。影片《集结号》中有一段*与张涵予在战场遭遇美*的片段,就是炮兵侦察兵潜入敌后执行任务。

致光荣且精于算计的“千里眼”。

无线班的训练只能用枯燥至极来形容,那些一串串用数字组成的密语,就是一部无字天书,而他们的训练内容就是背诵无字天书,然后用密语熟练的传递信息,他们也被称为“战争之神的顺风耳”。

日常训练中,很少看到无线班出现在操场上,更多的是全班在室内背密语。一个是出于保密原因,另一个是这个专业在室外确实没啥可练的,跟炮班在一起还容易被带跑偏了。无线班的人永远都是黑黑的眼圈,他们可真的是用心在背啊!

图片就是个意思,点到即止,大家都懂的

我们这批兵刘凌和赵志分在了无线班,我们在炮场训练时,他俩会带着好奇的心,站在窗前向操场上张望,眼神中也充满了羡慕之情。我们当时最怕他俩说的话是:

“想来我们班吗?跟连里说说,咱俩换一下呗!”

而听到这话的人,往往都是脸色大变:

“去、去,你这么唠嗑没朋友。”

当兵的人没有几个喜欢学习的,虽然炮兵手册很难缠,但是还有实操啊!而无线兵除了背东西,就没有其它的快乐了。要是让我们去无线班那简直就是要命啊!

其实无线班岂是想去就能去的,那是得具有一定资质的,谁让他俩新兵时条令时背得那么快了,早就落入无线班长的法眼了。

“1”

致光荣且孤独的“顺风耳”。

有线班是炮兵里的“特种兵”,这个专业比起步兵的训练强度,只能用有过之而无不及来形容。他们负责建立炮阵地和观察所之间的通信联络,翻山越岭、跋山涉水、架线护线,没有路的地方也要有线,他们也被称为“战争之神的飞毛腿”。

有线电话是炮兵作战中普遍运用的通信手段,它具有保密性好,通话稳定、方便、迅速等特点。但架设线路时间较长,难以维护,又易遭敌破坏。这就要求有线兵具有连续作战,吃苦耐劳的精神。而这种通讯手段在战场上是最安全、也是最牢靠的(无线易受到敌方干扰或地形地貌影响)。有线兵的三大件是线拐、线轴和话机,另外他们外出执行任务遇敌的几率是炮兵里最高的。

按理说线拐和线轴都是用于收放线,但是我们团有线兵都用线拐,训练时一边奔跑一边要像放风筝那样转动线拐收放线,导致跑步的姿势看起来非常别扭。我也试着跑过几次,刚跑几步动作就不协调了,险些摔倒。不信你可以在放风筝时跑个米试试。

而攀爬更多的是在于胆量和技巧,5米高的线杆看着不高,但没有经过特殊训练的你要试着攀爬它时,你会发现难、真的难。郑锦欧跟我是一个新兵班的,因为身体素质比较好,下连后去了有线班。刚开始攀爬时动作要领掌握不好,常常到了杆子的中间位置就不能再上行了。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手和脚借助两条绳套,只需要4次就能窜到杆顶。然后再借助绳套让身体下移两次,在离地2米多的位置潇洒的一跃而下,整个过程10秒钟以内完成。

而正在树荫下背着炮兵手册的我们,也成了他的忠实观众,看得我们是连连佩服,暗暗叫好。

有线兵的训练是异常艰苦的,“泥巴裹满裤腿,汗水湿透衣背。”是他们的真实写照,每次训练完成后,衣服早已被汗水浸透,竟然找不到一块干的地方。为了训练后有干衣服穿,也为了减少*装的磨损,他们训练时一般喜欢穿着白背心,而连里也会定期给他们发放背心、手套、外伤药,炊事班还会温暖地给他们加个菜,或者菜量给得特别足。

但是他们也有自己的快乐,他们是唯一可以在营区外那条林荫小路上训练的专业,每当有女同学路过时,他们的阳刚之气也会显得越发浓烈。有线班的战友,还记得女同学丢给你的那块手帕吗?

每当我回想到有线班那一双双布满老茧和伤口的手,我都有心痛的感觉。那是线磨的、杆子扎的、奔跑时被线绊倒摔的。

致光荣且勇敢的“飞毛腿”。

*旅题材电视剧《王牌部队》中,两个新兵轻松制服两个通信兵的片段,笔者认为现实中不可能发生,有线兵真的没有那么弱。

待续未完

相关推荐:

当兵的故事2:无言的战友,今日为你清洁容颜,他日我们再战沙场

当兵的故事3: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

兵的故事4:没有过不去的铁栅栏,只有穷得叮当响的兜

原创不易,是对我最好的支持,记得要我呦!因为你很可能看着看着就找不到我了。另外如果认识我文章里提到过名字的人,而他正好在牡丹江当过兵,一定要让他联系我啊!必有酬谢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