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臂开放性外伤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3岁孩子因流鼻血窒息,这些可怕急救法 [复制链接]

1#
北京哪里治白癜风病好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

虽说小孩子流鼻血是一件很常见的事情,但是每次家长看到孩子鼻子里突然涌出的血,还是会惊慌失措,方寸大乱。

想要快速制止“没打算停下来”的鼻血,我想大家最常干的事儿就是让孩子仰头、塞棉花或者仰头加举手吧?(咱们都是过来人~)

别!千万别再这么做了,容易有生命危险。

这不是吓唬大家,我在网上随便查了下,就发现了不少因为流鼻血的错误止血方法而陷入危险的孩子。

触电新闻湖南

新闻一:

去年,湖南的一位3岁男孩因为流鼻血时仰头止血,导致血液全部倒流至嗓子眼,凝成血块堵住气管,导致窒息,可惜的是,最后孩子没有抢救过来......

新闻二:

重庆的8岁男孩流鼻血是,妈妈让他仰着头并用凉毛巾敷着孩子后脑勺,血看似是不往外流了,但是孩子一低头就从嘴里吐出来不少血,鼻子也又开始出血,导致呼吸困难,去医院抢救及时,所幸没有大碍......

本以为流鼻血只是一件靠着“多年生活经验”就能帮孩子制止住的小事儿,没想到也会变成令孩子险些丧命的危险行为。

仰头止血

就是坑娃

相信很多家长从小到大的固有认知都是流鼻血就得仰头止血。

的确,这种做法流传了很多年,但真相是,它对止鼻血没有任何作用。

我们的鼻子和咽喉部是相通的,因为仰头这个姿势会使已经流出的鼻血重新流回咽喉部。还会产生不适感甚至呕吐,如果出血量大的话则可能被呛住或者堵住呼吸道,至于举手一说更是无稽之谈。

正确的做法▼

当孩子流鼻血时,首先按住出血一侧的鼻翼,身体前倾,微低头,张开嘴巴用嘴呼吸,大概保持10-15分钟。

其次还可以在孩子的鼻梁处手扶着放置一个冰袋冷敷,通过物理降温的原理促进血管收缩,加速止血时间。

如果上述方法对孩子的鼻血仍没有起作用,医院,别犹豫了!

除了流鼻血,诸如此类的一些错误的急救法还一直被大家深深地误会,愉快且无效地给孩子使用着。

趁着今天,咱们都来好好说一说,给大家排排雷。

卡鱼刺吞米饭

等于插刀

孩子们都比较爱吃味道鲜美的鱼肉,鱼味虽好,但刺很烦人!

平时给孩子吃鱼时,我们都是恨不得举着放大镜挑出鱼刺儿来,但总会有疏忽没看到的时候,万一好巧不巧娃被卡了鱼刺,你会怎么做?

喝醋?吞馒头咽米饭?NO!至于为什么这么说,下面会给大家依次讲清楚。

喝醋为什么不行?

又是一个口口相传的土方法:“醋是酸性的,不是可以软乎鱼刺吗?”

道理是没错,醋的酸性可以软化坚硬的鱼刺,但遗憾的是,需要鱼刺和醋至少亲密接触几天才行,而孩子被卡刺后哪能等得了那么久?

吞馒头米饭为什么不行?

鱼刺本来就是尖利细小的,想对孩子柔弱的咽喉和食道,鱼刺无疑就像一把锋利的小刀。

馒头和米饭的吞入原理上是可以将鱼刺挤压到胃里消化,但别忘了鱼刺的锋利,走过之处很难不留痕迹,更多的可能是鱼刺划破消化道或者将鱼刺卡得更深。

正确的做法▼

转移孩子注意力,避免孩子哭闹导致鱼刺扎喉。

引导孩子低头大弯腰,大声咳嗽,或者是家长用一个勺子抵住孩子舌头,诱发呕吐,可能会吐出鱼刺。

家长还可以继续用勺子抵住孩子舌头,打手电筒观察孩子鱼刺卡住位置,如能看得见,可用干净消毒后的镊子轻轻取出。

上述方法都只适用于鱼刺卡得浅的情况,如果这些都不奏效,就别耽误时间了,医院!(医院口腔科不处理鱼刺,可挂耳鼻喉科)

娃撞头快揉揉

危险!

孩子的成长的过程中少不了磕磕碰碰,这一次的摔倒是为了下一次更好地避免摔倒,磕碰摔跤不可怕,我们害怕的是孩子摔倒头,但命运却总会时不时给娃的脑袋来上一击。

遇到娃磕到头,尤其是家里老人们,最常见的做法就是赶快揉一揉呼一呼,心疼地缓解孩子受惊吓的小心灵。

此前有个新闻:

8个月的宝宝睡觉时从床上坠落撞到了头部,大哭不止。

孩子奶奶听见了,赶紧把孩子抱了起来,发现头有点鼓包了,又是哄又是揉揉脑袋的,看到孩子不哭了,也没受什么伤,奶奶就觉得没事了,把孩子放床上继续睡。

过了几个小时,孩子口吐白沫,抽搐不止,奶奶觉得不对,于是叫了医院。

后来经过医生的全力救治,孩子还是因为脑死亡而离开了人世。

孩子如果撞到脑袋肿了,多半是血管破裂造成的,如果用手去又按又揉的,不会利于消肿,反而会因为外力造成血管的进一步破裂、甚至是感染,引发生命危险!

所以,当孩子磕碰到头之后,千万要忍住心疼的手,不要揉按孩子的头部。

正确的做法▼

家长要保持冷静,首先不立即将孩子抱起,也不要移动他,孩子的头部受伤,家长在情急之下的各种动作,都有可能造成严重的二次伤害。

观察孩子头部有无明显外伤,精神状态。如果没有外伤,意识清晰,吃饭走路玩耍都正常,还需要密切观察48小时。

如果孩子出现哭闹、呕吐、耳鸣、抽搐、嗜睡的情况,立即就医。

现在大家的科学育儿意识人人都有,但有些平时习以为常的错误认知可能还在一代代地被流传。

希望上述的急救应对的谣言可以让家长们迅速绕道避坑,真发生了也可以及时妥善处理不坑娃~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