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基本生命支持(hasietraumnalifesupport,BITLS)主要包括:通气、止血、包扎、固定和搬运。
(一)现场心肺复苏
对有呼吸困难或呼吸停止的,应紧急开放气道,心脏骤停者进行连续心脏按压,见第十六章第二节。
(二)止血
止血方法有多种,可根据具体伤情选择。
1.指压法为止血的短暂应急措施,适用于头部和四肢的动脉出血,用手指压在出血的近心端,把动脉压迫闭合在骨面上阻断血流,达到迅速和临时止血的目的。
.加压包扎止血法适用于四肢、头颈、躯干等体表血管伤时的出血法。可用无菌纱布或洁净敷料覆盖伤口,对较深大的出血伤口,宜用敷料填充,再用绷带加压包扎。力量以能止血而肢体远端仍有血液循环为度。
3.填塞止血法适用于颈部、臀部或其他部位较大而深难以加压包扎的伤口,以及实质性脏器的广泛渗血等。先将无菌纱布塞入伤口内,如仍止不住出血,可添加纱布,再用绷带包扎固定。一般术后3~5日开始慢慢取出填塞纱布,过早取出可能发生再出血,过晚则易引起感染。
4.止血带法能有效控制肢体出血,使用恰当可挽救一些大出血伤员的生命,使用不当则可带来严重并发症,以致引起肢体坏死,肾衰竭,甚至死亡。
(1)适应证:①适用于腘动脉和肱动脉损伤引起的大出血;②股动脉不能用加压包扎止血时,应立即使用止血带。
()止血带种类:常用止血带有充气型和橡胶型两种:①充气型止血带压力均匀,压力可以调节,但不便携带;②橡胶止血带弹性好,止血效果好,携带使用方便,适用于事故现场。
(3)止血带使用部位:①上臂大出血应扎在上臂上1/3;前臂或手外伤大出血应扎在上臂下1/3处,上臂中下1/3处有神经紧贴骨面,不宜扎止血带,以免损伤;②下肢大出血应扎在股骨中下1/3交界处
(4)止血步骤:先在止血带部位(伤口上方)用纱布、毛巾或伤者衣服垫好,然后以左手拇指、食指、中指拿止血带头端,另一手扭紧止血带绕肢体两圈,将止血带末端放入左手食指中指间拉回固定(图17-.图17-3)。
(5)注意事项:①扎止血带时间一般1小时为宜,必须延长时则应在1小时左右放松;②必须做出显著标志,注明和计算时间;③扎止血带时,应在肢体上放衬垫,避免勒伤皮肤。用止血带止血法是大血管损伤时救命的重要手段,但使用不当。可出现严重的并发症。
(6)止血带的松紧度:止血带的压力上肢为50-mmHg,下肢为-mmHg,不可过大,以刚达到远端动脉搏动消失、阻断动脉出血为度。
5.钳夹止血法如有可能在伤口内用止血钳夹住出血的大血管断端,连止血钳一起包扎在伤口内,注意不可盲目钳夹,以免伤及邻近神经或正常血管,影响修复。
(三)包扎
包扎的目的是保护伤口,减少污染,固定敷料和协助止血。
1.包扎的材料
(1)绷带:长度和宽度有多种规格。
()三角巾:三角巾制作简单,使用方便。用边长为1m的正方形白布,将其对角剪开即成两块三角巾。
.包扎的种类
(1)绷带包扎法:①环形包扎法:多用于手腕部或肢体粗细相等的部位。②螺旋包扎法:适用于上、下肢粗细不同处的外伤。③"8"字包扎法:适用于包扎屈曲的关节,如肘、膝关节外伤。④回返包扎法:适用于包扎有顶端的部位,如头顶、断肢残端等。各类绷带包扎法见图17-4~图17-8。
()三角巾包扎法:①头部包扎法;②头部风帽式包扎法;③面部面具式包扎法:常用于面部烧伤或较广泛组织伤,包扎后在相当于眼、鼻、口处,各开一小孔,以便观察;④腹部包扎法:发现腹部内脏脱出时,不能送回腹腔,以免引起腹腔感染,可将脱出的内脏先用急救包或大块敷料覆盖,然后用换药碗等扣住,再用三角巾包扎;⑤前胸部或背部包扎法:在背部创伤时,底边打结应放在胸部;⑥燕尾三角巾单、双肩包扎法;⑦臀部包扎法;⑧上肢包扎法;⑨手、足包扎法。各类三角巾包扎法见图17-9~图17-19。
(3)便捷材料包扎:就地取材,如毛巾、床单撕成条形,利用最便捷的方法,采取最快的速度。对伤口或伤肢进行包扎。
3.包扎的要求及注意事项
(1)包扎的动作要轻、快、准、牢。避免碰触伤口,以免增加伤员的疼痛、出血和感染。
()对充分暴露的伤口,尽可能先用无菌敷料覆盖伤口,再进行包扎。
(3)不要在伤口上打结,以免压迫伤口而增加痛苦。
(4)包扎不可过紧或过松,以防滑脱或压迫神经和血管,影响远端血液循环。四肢包扎时,要露出指(趾)末端,以便随时观察肢端血液循环。
(四)固定
对骨折部位尽早进行临时固定,可以有效防止因骨折断端的移位而损伤血管、神经等组织,减轻伤员痛苦。
1.固定原则注意伤员全身情况,对外露的骨折端暂不应送回伤口,对畸形的伤部也不必复位,固定要牢靠,松紧要适度。
.固定目的限制受伤部位的活动度,避免再伤,便于转运,减轻在搬运与运送中增加伤者的痛苦。
3.固定材料①夹板:常用的有铁丝夹板、木质夹板、塑料制品夹板和充气式夹板、真空夹板等。②敷料:衬垫,如棉花、衣物等;固定可用三角巾、绷带等。③颈托、颈围或器具。④就地取材,如木棒、树枝等。
4.固定方法
(1)夹板固定法:根据骨折部位选择适宜的夹板,并辅以棉垫纱布、三角巾、绷带等来固定。多用于上、下肢骨折。
()自体固定法:用绷带或三角巾将健肢和上肢捆绑在一起,适用于下肢骨折,应注意将伤肢拉直,并在两下肢之间骨突出处放上棉垫或海绵,以防局部压伤(图17-0)。
(五)搬运
1.搬运目的使伤员及时、迅速、安全地搬离事故现场,避免伤情加重,医院进一步救治。
.急救人员应考虑的因素伤者伤势,必须在原地检伤、包扎止血及简单固定后再搬运。
3.转运伤员的注意事项
(1)凡怀疑有脊柱、脊髓损伤者,搬运前先固定。搬动时将伤者身体以长轴方向拖动,不可以从侧面横向拖动。
()严密观察伤者生命体征,维持呼吸通畅,防止窒息,注意保暖。
4.徒手搬运方法①扶行法:适用于清醒、无骨折、伤势不重、能自行行走的伤者;②背负法:适用于老幼、体轻、清醒的伤者;③拖行法:适用于体重体型较大的伤者,不能移动,现场又非常危险需立即离开者,拖拉时不要弯曲或旋转伤员的颈部和背部;④轿杠式:适用于清醒伤者;⑤双人拉车式:适用于意识不清的患者。
5.器械搬运及各部位损伤搬运法
(1)担架搬运:方便省力,适用于病情较重,不宜徒手搬运,又需要转送较远路途的伤员。
①四轮担架:可从现场平稳地推至救护车、救生艇、医院内转接伤员。②铲式担架:适用于脊柱损伤等不宜随意翻动,搬运的危重伤员。③帆布折叠式担架:适用于一般伤员的搬运,不宜转运脊柱损伤的伤员。
()担架搬动方法:急救人员由-4人一组,将伤者水平托起,平稳放在担架上,脚在前,头在后,以便观察。抬担架的步调,行动要一致,平稳前进,向高处抬时(如过台阶),前面的人要放低,后面的人要抬高,以使伤者保持在水平状态;下台阶时则相反。
(3)抬担架时注意事项:①担架员应边走边观察伤员生命体征,如神志、呼吸、脉搏。有病情变化,应立即停下抢救,先放脚,后放头。②用汽车转运时,要固定好担架防止车启动、刹车时碰伤。
(4)颈椎骨折的搬运:颈椎损伤应由专人牵引伤员头部,颈下须垫一小软垫,使头部与身体成一水平位置,颈部两侧用沙袋固定或使用颈托,肩部略垫高,防止头部左右扭转和前屈后伸。
(5)胸、腰椎骨折的搬运:急救人员分别托住伤员头、肩、臀和下肢,动作一致把伤员抬到或翻到担架上,使伤员取俯卧位,胸上部稍垫高,注意取出伤员衣袋内的硬物品,将伤员固定在担架上。
(6)开放性气胸搬运:首先用敷料严密地堵塞伤口,搬运时伤员应采取半卧位并斜向伤侧。
(7)颅脑损伤搬运:保持呼吸道通畅,头部两侧应用沙袋或其他物品固定,防止摇动。
(8)颌面损伤搬运:伤员应采取健侧卧位或俯卧位,便于口内血液和分泌液向外流,保持呼吸道的通畅,防止窒息。
内科学症状体征儿科学实践技能外科学妇产科学传染病学诊断学急症处理传染病种系统解剖学局部解剖学老年护理实践指南养老护理员基础护理技能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