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臂开放性外伤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积淀话说西山秘密交通线海淀故事 [复制链接]

1#

这是海淀·故事第篇文章

壮丽70年

红色文化系列之十五

时间退回到烽火硝烟的年,北平沦陷后,成了一座“孤城”,各个城门都被日本兵严防死守,党的活动中心由城内转向郊区。

海淀地区位于北平西郊,地形复杂,便于开展游击战争,是抗战时期的战略要地。年,冀热察区党委在平西与平津之间开辟了四条交通线。

今天,我们就来讲讲海淀西山的秘密交通线,回顾那些年,烽火狼烟下同仇敌忾的民族精神。

秘密交通联络线上的部分交通员

贝熙业的自行车“驼峰航线”

贝熙业年来到中国,在北京度过了长达41年的岁月。初到中国,贝熙业的职务是法国驻天津总领事馆医官,同时在北洋海军医学堂教书。不久,他调任法国驻北京公使馆医官,并被聘为总统府的医疗顾问,医院(俗称“医院”)院长。

医院

贝熙业在北京有两个住处:一处是城内的王府井大甜水井胡同甲16号,另一处是城郊西山的私人别墅,即贝家花园。

位于海淀西山的贝家花园

贝家花园位于西山妙峰山脚下,地理位置极为微妙。因为京西妙峰山是我党抗日游击队的重要据点之一,当时妙峰山游击队的指挥部就设在贝家花园上方不足米的山上,贝熙业大夫常在这一带为伤员们疗病治伤。

贝熙业为中国农民治病

抗日根据地多处在敌后农村且遭到日寇封锁,缺医少药成为普遍现象和大问题,尤其是治疗外伤的一些消炎、止痛药物和抗生素一类西药。我党地下党员黄浩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在敌占区搞到西药,通过敌人封锁线,秘密运往根据地,支援八路军。

随着抗战形势的发展,日军对西药严格控制,对根据地严密封锁,禁止并阻截西药流入根据地。因此,黄浩所在的地下工作组冒着极大风险完成购药任务后,药品转运又是摆在他们面前的一项艰巨任务。

贝熙业与友人在贝家花园

从北平到根据地需要通过重重关卡,而第一关就是北平城门。当时日军对北平城管制森严,每天早晚定时开关城门,对出入城门的行人进行严格的搜查询问,在北平的外国人则相对享有一些特权和便利。因此,黄浩时常借用身边洋朋友的便利来掩护药品物资的转运,贝熙业就是其中之一。

贝熙业身份特殊,有较高的社会名望和地位,得到日本人的另眼看待,出入北平城可免于受检,非常便利。

贝熙业(背对镜头者)与八路军在一起

车子从大甜水井胡同出发,经过西直门岗楼,穿过海淀镇、贝大夫桥,直奔温泉镇,一路上要经过多个日军关卡。尤其是日军在温泉镇修筑的“胄乃城”,扼守城内到西山的交通要道,无论昼夜,过往人车都要经过层层盘查搜索。通常,日军并不会为难插着法国国旗、坐着法国医生的汽车,可一旦车里被日军发现帮助中共抗日的证据,无论是什么身份都难逃一劫。

贝熙业出资修建的贝大夫桥

贝熙业当然知道其中的危险,却从未推脱过。长达几年的时间里,一批批药品就在他的帮助下,经贝家花园转交给地下游击队,再翻过门头沟的妙峰山,最终输送到了平西抗日根据地和医院。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加紧了对华北物资的掠夺,石油成为紧俏的战略物资,贝熙业的汽车无法开了。为了保住通往根据地的生命线,他开始骑自行车运送药品。

于是,已年近七旬的他,骑着驮满药材的自行车,从北平城里出发,骑行40余公里,把药运送到自己在西山的别墅—贝家花园,再转交给地下交通员护送到抗日根据地。

用自行车运药的贝熙业

半个多世纪后的年,贝熙业用自行车运送药品的这段路程,被访问法国的习近平主席称赞为自行车“驼峰航线”。

林迈可小道:

国际友人林迈可无私精神的象征

年9月1日,一个新的无线电讯号出现在美国西海岸,这是当天正式开播的新华社英文每日电讯,也是日后成为新中国国家通讯社的新华社走向世界的开端。这个位于延安的国际电台,正是在林迈可的努力下创建的。

林迈可

林迈可(MichaelLindsay)是英国人,年毕业于牛津大学,年燕京大学邀请他来北平担任经济学导师,当年12月他绕道美国,从温哥华乘船来到中国。在船上,他认识了白求恩,结为忘年之交,约定在华北根据地再会。

在燕大,他在冰心的建议下,取了“林迈可”这个中文名。年6月,他还娶了中国姑娘李效黎为妻,成了中国女婿。

林迈可在燕京大学书房

年和年的夏天,他在我地下工作者的帮助下,两次参观访问晋察冀根据地,获得八路军领导人的多次接见,并和白求恩重聚。

聂荣臻将军同林迈可、白求恩在司令部交谈,年

在根据地,他还用自学的无线电技术,为八路军总部检修了无线电台。看到根据地遭到敌人严密的物资封锁,林迈可回到北平后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为根据地购置、运输药品、手术器械、通讯器材、机油等物资。

七七事变后,二十九军匆忙撤出平津,决定把来不及搬运的六个皮箱的军用器材赠给平津附近的八路军。运送这些设备的任务落到了林迈可夫妇头上,考虑到器材数量太大,他们决定分批送交。

一天下午,他们借来司徒雷登的专车,装上两个皮箱,立即向西山驶去。按照约定,与地下工作者在西山温泉附近一个小庙门口会合。专车仅在温泉日军驻地出示一次护照,并未受到检查。刚抵达小庙门口,稻田中果然出现六个农民打扮的武装人员,对好暗语,便顺利交接。

林迈可在妙峰山,这里是同八路军接头的地方

第二次交接则选在中秋节。那天下午,林迈可夫妇约好夏仁德,还有一位八路军地下工作者,仍借用司徒雷登的专车,一行四人以郊游赏月为名,沿着西山幽深的小道,将另外两箱军需物资送到八路军手上。最后一次交接是在12月2日,距太平洋战争爆发不过六天。

抗日战争期间,北平经平西到晋察冀解放区的秘密交通线有多条,“林迈可小道”就是其中一条重要线路。

林迈可一家赴延安途中

“林迈可小道”位于现在的海淀区管家岭、车尔营、凤凰岭至门头沟一线,当时有许多爱国青年和国际友人就是在党地下交通站的帮助下,通过这条小道翻山越岭,到达抗日革命根据地的。

年春节过后,林迈可一行到达晋察冀根据地,被聘为军区通信技术顾问,在两年多时间里帮助根据地维护、改造了上百台无线电通信设备。年,林迈可夫妇又到延安工作了一年多。

林迈可为晋察冀军区无线电技术高级训练班学员解答问题

林迈可的一生,几乎都和中国的历史变革历程分不开:在北平燕大教授知识,积极参与中国抗战救亡,买电台、送药品,还在支援抗战的同时,收获了伟大的爱情。而西山则是林迈可传奇一生的见证,“林迈可小道”更是国际友人林迈可无私精神的象征。

林迈可夫妇在延安

平西交通站的肖家兄弟

年10月,燕京大学未名湖西岸的钟亭,许多老师、学生和各种各样身份的人来到这里,秘密传递平津与抗日根据地间的文件、情报、宣传品及军用器材,以便更好地开展抗日救亡运动。钟亭已经成为这些人的秘密联络点。

一位不起眼的燕大机器房工人,也经常来到这里。很少有人知道他的真实身份。

他叫肖田,共产党员,秘密联络点的重要人物之一。

全面抗战爆发初期,八路军各个根据地严重缺乏武器弹药,因此急需各类机械设备,以筹建自己的兵工厂。肖田的弟弟肖芳就读于燕京大学物理系,是一位中共地下党员,他想通过哥哥的帮忙向解放区运输一些器械。

肖田听了弟弟的话,没有任何犹豫,马上答应了,并且说道:“我也是党员,为八路军工作,是应该的。”

年7月,北平西郊的卧佛寺万木葱茏、风景如画。一条蜿蜒的深沟,流水潺潺,几位游客匆匆埋头赶路。

这一行人是燕京大学赴边区考察组的,由肖田领队,带着英籍教授林迈可、赖朴吾,利用暑假到边区参观,希望他们能够亲眼看到中国共产党在艰苦条件下仍在坚持敌后抗战,之后实事求是地向外界宣传。这会儿,一行人刚躲过日本宪兵的盘查,急着赶赴晋察冀抗日根据地。

在晋察冀边区司令部,考察组见到了司令员聂荣臻。聂司令员向他们讲述了边区部队历次歼灭敌人的战绩,也谈到晋察冀边区物资缺乏的问题。林迈可激动地向聂司令员表示,回到北平后,要想尽办法弄器材,支援边区抗战。

沦陷时期的北平,最难弄的是电讯器材,特别是收发报机,市场严禁出售。林迈可没有食言,从根据地回来后,利用自己英国人的身份,从国外弄到一批电讯器材零件,这些零件可以组装十来台收发报机。

零件一搞到手,他便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肖田。肖田是个改造能手,在晋察冀边区时,他就当面给聂司令员手绘过煤气发生炉的平面图、线路图,指导八路军将汽车上的机器改造成煤气发生炉。所以组装发报机,绝对难不倒他。

林迈可负责线路设计,肖田和林迈可的同事班威廉一起焊接组装。

不到一个月,组装工作就初见成效。这时,如何与平西根据地取得联系,尽快将物资送出去成了棘手的问题。

朱德(右二)、林迈可(左一)、肖田(左二)在八路军总部,年

肖田与肖芳进行了沟通,肖芳表示,燕京大学还没有中共地下党的交通站,不如趁此机会将这条交通站正式建立起来,这样也可以方便之后的行动。为了尽快建立交通站,肖田化装成商人,前往北平西郊的妙峰山,寻找平西游击队。

经过一个多月的艰苦跋涉,肖田终于赶到妙峰山,找到了平西游击队队长张清华,向他说明了来意。张清华向上级请示之后,决定帮助肖田建立燕京大学交通站,协助他将北平城内的物资转移到边区。为此,张清华向肖田推荐了伊之、赵富春两人。

有了两名经验丰富的老地下党员帮助,肖田设计利用拉粪车,专门在里面做一个夹层,把发动机放在夹层里,秘密运出城。

不出预料,利用粪车运送收发报机果然管用,哨卡的敌人对臭烘烘的粪桶根本不会搜查。

就这样,肖田和交通站的同志们利用这种巧妙的方式,将五部收发报机,三箱空气电池,一批照相、测量、绘图器材和大量电线等设备送到了根据地。

通过此次成功的运输,燕京大学交通站在北平城内站稳脚跟。自此之后,肖田通过这条地下交通线,将大量通讯零件以及医药军火等重要物资运输到晋察冀边区。

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在燕京大学,校长司徒雷登安排林迈可等人尽快从北平西山的贝家花园秘密交通点实施转移,而稍早得到消息的平西冀热察挺进军司令员肖克则亲自派遣北平地下交通站负责人肖芳接应,并将其安全护送至平西根据地。

年12月,肖芳护送英籍教授林迈可去根据地途中与游击队在一起。后排右二肖芳,右三林迈可。

对于肖芳和游击队员一路上近乎完美的表现,林迈可曾在其所著的《抗战中的红色根据地》一书中这样写道:“肖芳领导的交通站在每一个村,每一个关键点都安排了游击队员接应,像接力一样,一环扣一环。”

年,肖芳在晋察冀军区工作期间留影

从自行车上的“驼峰航线”到拉粪车上的“发动机专列”,从医生、教授到大学生,从抗生素到发报机……历史见证这一切,不同的国籍和肤色,不同的语言和文化,却透露着同样的智慧和大爱。

一条条山路,不仅凝聚了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还承载着闪耀的国际主义精神,怎能不令人心驰神往。

编辑/李敏

审校/冯焕丽

更多海淀历史故事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