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发生在我门诊的真实案例——
前几天,李先生带着老母亲来看诊,起因是母亲看东西越来越模糊,想看一下是不是老花加重了,验配一副合适的老花镜,顺便给母亲做个眼部的全面检查。没想到检查后发现他的母亲是得了比老花还要严重的一种眼部疾病——白内障。
什么是白内障?
我们的眼睛里有一个晶状体,它就像是一架照相机的镜头,可以帮助你对准焦距,看清外界物体。正常情况下,晶状体是透明、有弹性的,但随着当镜头老化,混浊,失去弹性,丧失调节力,就出现了白内障。如不进行及时的干预,随着患者晶状体混浊逐渐加重,光线无法透过混浊的晶状体落在视网膜上,视物模糊进一步加重,可能完全失明。
白内障并非老年人“专利”
有研究表明,50-60岁人群白内障的患病率高达50%-60%,到了80岁患病率则接近%!因此,我们一般认为白内障只发生于老年人,然而白内障并非老年人的“专利”。除了因机体衰老引发的老年性白内障,白内障的发病因素还包括遗传、外伤、药物、辐射等。除了遗传的先天性白内障之外,其余与年龄关系不大。
白内障有哪些症状?
视力减退,视物模糊是白内障最常见的症状,病人对光度、色彩的敏感度亦会降低。另外,白内障还可表现为近视度数加深,需要经常频繁更换眼镜;看东西重影,眼前固定性黑影或看东西发暗,畏光、眩光等。此外,随着晶状体核硬化引起的近视抵消了老花的远视,还会使一部分患者觉得自己的老视程度减轻,产生视力暂时性“返老还童”的错觉。
白内障如何治疗?
晶状体混浊,属于蛋白质变性,就像煮熟的鸡蛋不能返生一样,目前没有任何药物或者其他手段可以使已混浊的晶状体恢复透明,目前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就是进行手术,而且应尽量在早期就进行手术。因为白内障成长的过熟,容易诱发青光眼等并发症,给手术治疗增加难度和风险,导致术后效果不佳。因此,只要白内障影响到你的生活和工作,视物不清楚了,符合手术指征就可以做手术。
白内障手术实际就是为眼睛这台相机更换镜头,将人的自然晶状体更换为人工晶状体。目前最常用的术式是超声乳化法摘除白内障:在我们黑眼珠(角膜)的边缘做一个约3毫米甚至更小的切口,把已经混浊的晶状体粉碎吸出,置换一片人工晶状体。
目前市场上的人工晶体主要分为单焦点人工晶体和三焦点人工晶体——
单焦点人工晶体相当于定焦镜头,光线只能聚焦到一个点,这个焦点非常清晰,离开这个焦点则不清晰,需要依靠外戴的眼镜进行调焦;通常我们会选择远处清楚,那么看近则需要戴花镜。
三焦点人工晶体则拥有变焦功能,采用特殊的设计和工艺,光线可以聚焦成三个点,聚焦远、中、近处的光线,达到同时看远和看近的目的,一次性解决白内障、近视、老花等问题,手术后也无需戴老花镜。同时,三焦点及不对称光线分配设计,还能大大减少术后眩光,而且并发症少、愈合快、视力恢复快,二到五天就可以正常看东西,三个月基本就可完全恢复。
有些患者特别是老年患者认为,眼睛上动刀子很危险,手术能不做就不做,其实这种看法是片面的,也是没有必要的。随着医学的发展,白内障手术已经非常成熟,手术切口小,创伤小,风险很低,大多数老年人完全可以耐受,熟练的医生可以做到十几分钟内完成。但手术一般都是有风险的,有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等慢性疾病,或者有高度近视、青光眼、眼底问题等眼部疾病的患者,需要在病情控制平稳下,实施白内障手术。当然,手术前经过详细的检查及医生的评估,是非常重要的。
白内障是眼部老化的一种现象,甚至可以说,只要活的时间够久,人人都会得白内障,白内障也是每个人都可能遭遇的一次致盲危机。虽说可能无法避免,但我们还是可以提前预防,定期带老人进行眼健康检查,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图片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