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胎儿期
从受精卵形成到小儿出生为止,共40周。母亲妊娠期间如受外界不利因素影响,可能影响胎儿的正常生长发育,导致流产、畸形或宫内发育不良等。因此,在此期应加强孕母保健,预防遗传性疾病与胎儿先天畸形,保证充足营养及良好的生活环境,预防感染,尽可能避免妊娠期合并症。
2.新生儿期
自胎儿娩出脐带结扎开始至28天之前。按年龄划分,此期包含在婴儿期内。此期在生长发育和疾病方面具有非常明显的特殊性,发病率高,死亡率也高。小儿脱离母体而独立生存,但适应能力尚不完善,而且分娩过程中的损伤、感染延续存在,先天性畸形也常在此期表现。此期应加强对高危新生儿的监护及新生儿的居家保健,接种卡介苗和乙型肝炎疫苗。
3.婴儿期
自出生到1周岁之前。此期是生长发育极其旺盛的阶段,对营养的需求量相对较高。但此时各系统器官发育不够成熟,尤其是消化系统,常常难以适应对大量食物的消化吸收,容易发生营养和消化紊乱。部分母乳喂养或人工喂养的婴儿应选择配方奶粉。同时,婴儿体内来自母体的抗体逐渐减少,自身的免疫功能尚未成熟,抗感染能力较弱,易发生各种感染和传染性疾病,故应按计划完成基础免疫。
4.幼儿期
自1岁至满3周岁之前。此阶段智能发育迅速,活动范围渐广,需注意异物吸人、烫伤、跌伤等意外伤害。此阶段营养需求量仍相对较高,但消化系统功能仍不完善,断乳和转乳期食物添加需在此阶段进行。
5.学龄前期
自3周岁至6-7岁人小学前。此时生长发育速度减慢,处于稳步增长状态,智能发育更加迅速。此阶段应保证充足的营养,预防溺水、外伤、误服药物以及食物中毒等意外伤害。
6.学龄期
自入小学始(6-7岁)至青春期前。此期儿童除生殖系统外,各系统器官外形均已接近成人。智能发育更加成熟,可以接受系统的科学文教育。
7.青春期
一般从10-20岁。此期儿童的体格生长发育再次加速,出现二次高峰,同时生殖系统的发育也加速并渐趋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