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臂开放性外伤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于修义的三十而已
TUhjnbcbe - 2024/12/21 16:52:00

于修义(左一)全神贯注地进行厦门市首例双肺移植手术,并取得成功。

5月31日,医院里一片繁忙。匆忙的医患人流中,一位气宇轩昂的“白大褂”走过,引得大家一片问候——他,就是55岁的“全国白求恩式好医生”、“厦门市十大平民英雄”、医院胸外科主任于修义。

在患者眼中,于修义是恪守医德、医术精湛的医生,眼里永远充满令人温暖的笑意。鲜为人知的是,于修义接诊复杂胸外手术已有数千例,填补了闽西南地区多项医学技术空白,带领的科室综合诊疗能力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有11项科研成果获国家专利。

“修仁,行义。”这是于修义的人生信条。他说,走得再远也不能忘了为什么出发。“学医的目的是为了让更多人健康地活着,我从医不过三十载而已,要继续治病救人,开展科研工作,培育出德技双馨的接班人,促进胸外科发展。”

施仁爱:眼里看的是病心里装的是人

年,疫情突袭厦门,医院护士小马奔赴杏林分院,投身救治重症患者一线。就在疫情慢慢好转时,小马年仅6岁的女儿却查出胸腔有巨大肿瘤!

在得知这一情况后,于修义坐不住了:“我得去治病救人!”

事实上,同样是胸腔肿瘤肺病,大人与幼儿又不同,幼儿耐受力弱,肺气管极细,导致手术风险比较高。为了保证手术的成功,北京专家提出“大开胸”,于修义却认为这样创伤太大,会对孩子的未来产生影响。

怎么办?小马与家人纠结不已,于修义沉思良久,最终,医者的大爱担当让他站了出来,他对小马说:“我来做这场手术!”从手术方案制定到术后复检,从逗乐小患者到宽慰家属,于修义都亲力亲为。一周以后,女孩康复出院了,一声“谢谢于爷爷”让他热泪盈眶。“不谢!只要你健康快乐成长就好!”于修义说。

这样“仁心仁术”的故事每天都在发生。在摘除一名幼儿胸腔恶性肿瘤后,面对孩子妈妈拿来的50枚土鸡蛋,于修义坚定拒绝了,他说:“廉洁是医生的本分。贪财图利,乘人之危,根本不配当医生。”

踏着朝露上班,披着月光下班,于修义笑称“冬天很少见过太阳”。于修义的手机24小时开机,不管是吃饭还是睡觉,只要手机响起,他都会第一时间接听。面对爱人的“责备”,于修义安抚说:“患者打来电话,一定是很着急,他们比我更不容易。”

医院。汶川大地震、新冠疫情来袭、泉州新冠定点隔离酒店坍塌……每一次危急时刻,于修义都积极请战,奔赴救治现场,其仁心义举获得央视报道肯定。

行道义:专注学科建设胸外科蒸蒸日上

在于修义看来,他名字中的“义”,包含公正、情义、道义。

年,于修义作为厦门引进人才到医院工作,当时的胸外科只有28张病床,年手术量不足台,于修义下定决心:“医院的一员,我就有义务与科室共同进步。”

担任科室主任以来,于修义主刀,独立完成了多项复杂手术,右侧开胸三切口食管癌根治术、微创第一肋骨切除手术、贲门癌行全胃切除、胰体尾、脾切除手术。年,在医院领导和内科、ICU等多科室协同支持下,于修义团队完成厦门市首例双肺移植手术,填补了闽西南地区的技术空白。针对近年来早期肺癌占比逐年增加的新趋势,于修义开展精准肺段切除术、射频及冷冻消融手术等创新微创术式……随着一个个患者健康出院,好口碑也越传越远。“我要预约医院的于修义主任做手术”成为众多患者的心愿,对于同事们来说,于修义也是“定海神针”的存在。

精湛的医术离不开于修义的从医经历。在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读本科时,于修义就勤学好问,在其他同学休息的时候跑去急诊部,给前辈打下手,学习外伤打结、缝合技术。一步超前,步步超前,从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博士毕业后,于修义已具备深厚的理论修养和丰富实战经验。

“医术能立身,医德能致远,二者缺一不可。”于修义把这样的理念也传递给年轻医生。他手把手向他们传授技术,认真分析手术技巧和要点、注意事项,毫无保留地与年轻医生分享多年积累的临床诊断、治疗、手术经验及教训等,使大部分胸外科医生技术飞速进步。

如今,医院胸外科逐步发展到96张病床,年手术量超台,且90%都是用胸腔镜微创完成的三、四级大手术。肺癌、食管癌、纵隔肿瘤的治疗都走在全市的前列,科室规模技术水平保持闽西南第一,被评为省重点专科,综合诊疗能力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邓婕林柳依王锟)

1
查看完整版本: 于修义的三十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