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臂开放性外伤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深入剖析美国丧尸电影的发展史
TUhjnbcbe - 2025/7/23 18:06:00

“丧尸(Zombie)”一词源于巫毒教文化中的“Nzambi”一词。根据巫毒教信仰,巫师通过神秘的仪式能将死者复活,使其成为丧尸。近代西方人类学家在海地发现这种离奇信仰后,用文字和影像的形式记录下来并传回欧美,这便是丧尸概念的最初起源。最早塑造丧尸角色的电影可以追溯到上世纪30年代的影片《白魔鬼》(),但直到乔治·A·罗梅罗的作品《活死人之夜》()上映,一种全新的美国丧尸电影创作模式才正式形成。从罗梅罗的“活死人”系列开始,美国丧尸电影中,人类被巫毒宗教控制的恐惧被对生与死、自我与他者的身份杂糅焦虑所替代,引发了群体性的身份认同危机,这使得丧尸电影在为受众提供视觉快感的同时,也描绘出一种具有寓言意味的末日文化景观。

《白魔鬼》

一、丧尸恐怖感的文化心理建构

丧尸形象的本质是人类的异变,区别于外星人、巨型机械、神秘怪物等纯粹的他者,丧尸与人类的高度相似性,使它给受众带来的恐惧感从根本上要区别于其他的恐怖意象。丧尸与活人形貌的相似性,不仅不会带来任何亲切感,反而会使后者产生更严重的恐惧心理,这种越像人反而越恐怖的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恐怖谷”效应。“恐怖谷”一词最初由德国心理学家ErnstJentsch提出,弗洛伊德在其论文《恐怖谷》中再次阐述了这一概念,弗洛伊德认为恐怖谷的存在是出于人类超越死亡而达到永生的渴望,譬如人类试图通过制造机器人或蜡像的方式再造自我从而实现永恒。然而“另一个自我”并非通往永恒的途径,相反却让人类更深切地感受到死亡的威胁,由此便产生了恐怖谷。弗洛伊德对恐怖谷的解释是恐惧、死亡和与日俱增的忧虑。年,“克隆(clone)”作为一个技术术语正式出现,随着研究的深入,人类开始逐渐意识到克隆技术在生物安全和人伦道德等方面的隐患,这一文化背景进一步加深了人类的“恐怖谷”效应。

“恐怖谷”效应示意图

“恐怖谷”效应解释了在《活死人黎明》()中,被丧尸咬伤的孕妇卢达诞下的丧尸婴儿,为何能够引起受众严重的厌恶与恐惧心理:没有其他丧尸外伤和血浆的修饰,丧尸婴儿和人类的相似度处在了恐怖谷的临界点,此时人类的反感度最大。丧尸婴儿像人类婴儿一样需要成年者的哺育,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人类的规训,但其原始的嗜血欲望又不受人类的控制,这便是观众恐惧感的来源。相比之下,低成本的B级电影《群尸玩过界》()中,被主人公莱尼关在地下室中的男女丧尸在交合之后产下了丧尸婴儿,婴儿丧尸在外观上与人类相去甚远,叫声也更倾向于其他低智的哺乳动物,因而并未引起受众严重的恐惧感,反而令人觉得滑稽可笑。

对男性观众而言,他们凝视丧尸的目光还传达着另一种传统的恐惧心理,因为那些残破的身体与他们是不同的,而这会引发他们的阉割焦虑。在对白人男性赋予特权的美国传统社会话语系统中,身体一直显示着较低的主体性。一般认为人类的大脑命令着身体,为主体提供真正的居所,容纳了人类的个体性,而身体则不过是一个“副本”,是人类的同一性。与这一传统观点相悖,上世纪60年代美国第二次女权运动兴起后,女性主义身体理论将身体放置在阳具逻辑对于身体间差异的模式这一主要场域之上,讽刺性地将其本身描绘成仅对于差异感兴趣。电影研究学者芭芭拉·克里德认为,每当男性的身体在恐怖电影中被描绘成怪物的时候,他们就具有了通常与女性身体相关的特征:他们经历一个血液循环,改变形状,流血,分娩,变得可以穿透,被阉割。按照克里德的理论,《杀出个黎明》()中被砍掉下半身、失去了阳具的男性丧尸,与《活死人归来》()中同样失去了下半身的女性干尸,在性别身份上已经没有了本质的区别,甚至后者的一截形似阳具的脊椎骨,反而使她比前者看上去更具有男性气质。因此,丧尸电影中那些畸变的身体已经不再符合多数美国白人男性严苛的身体标准,被丧尸破坏过的男性躯体将不再被称为“一般的人类身体”,男性观众因此对自己可能被“降格”为他者而感到恐惧。

《杀出个黎明》《活死人归来》

不同于其他题材类型电影,丧尸电影的观众需要不断通过确认对影像所象征之物的包含状态来确定自身的安全和主体地位,这一过程也就是影像营造恐惧感的过程。观者与被观者之间的鸿沟更像是一道彼此渗透的褶皱,而不是一个密闭的空间。在观看的肉体中,血腥的影像打开了一道裂缝,正如银幕上所展现出的身体裂缝一样。

二、电影文本中的末日文化焦虑

丧尸文化的本质在于自我与他者的身份杂糅恐惧,受害者他者化的过程是一种被强迫的转化过程,这种被动的异化过程映射着人类现实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蕴含着一种自反性的意味。丧尸电影中,丧尸潮对人类的侵蚀行为成为了一种比喻,它的本体是被认为即将精神失常的、面临末日危机的美国社会,而活死人则象征着美国民众面对着外星文明、政治迫害、战争与核威胁、种族歧视与阶级歧视等文化焦虑,命运的不确定性最终导致他们走向群体异化的结局。科幻电影《天外魔花》()被一些研究者视为丧尸电影的前身,影片中主人公米尔斯发现小镇上的人与之前相比都产生了某种难以言明的变化,在进行了重重调查后米尔斯发现,这是外星人为了操控地球而进行的一项阴谋,原本的居民已经被毁灭,现在的居民不过是利用外星种子重新培育出的替代品。影片一方面影射了当时麦卡锡主义所引发的白色恐怖,另一方面也表达了对外太空生物最终将引发人类末日的担忧。

《天外魔花》

年,《活死人之夜》发行上映并在午夜电影院线受到了广泛的欢迎,影片的末日主题激起了社会各界的热议。影片中小木屋的电视一直持续播放着关于越南战争的节目,影射着美国人对于越南战争的焦虑情绪。影片中的黑人英雄本一度成为获得群体信赖的领导者,他曾暂时性地改变了黑人的劣等地位,却在影片的结尾处被当成丧尸被其他人类枪杀,观众将这与同年非裔平权运动领导者马丁·路德·金的被刺事件联系起来。《活死人之夜》所呈现出的启示录文化和涉及政府阴谋的主题,也恰好适合表现在核毁灭威胁之下长大的一代美国人的社会心理——他们质疑政府的政策,并急于寻求自己的身份认同。

《活死人之夜》

《活死人之夜》的成功使电影创作者们认为似乎已经找到了一种能够讽刺美国社会的万能喻体。罗梅罗之后推出的另一部“活死人”系列影片《活死人黎明》(),讲述了躲避在大型商场中的幸存者们借助超市的丰富物资与丧尸相抗争的过程,这实际上是在讽刺越南战争之后美国社会陷入了一种迷惘的情绪,“垮掉的一代”成为了社会的主流,“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消费主义开始席卷社会,整个美国因此而变得精神萎靡。

《活死人黎明》

进入80年代,美苏冷战出现了戏剧性的缓解,而丧尸电影此时开始从表达末日焦虑的恐怖灾难片向血腥闹剧转型,这些血腥喜剧也与当时社会后现代主义和解构主义思潮不谋而合。这时期的代表作《活跳尸》系列、《鬼玩人》系列,都将血腥恐怖风格推向极致,令人作呕的暴力与色情影像不断刷新观众承受能力的下限,丧尸电影一时间成为低成本B级片的代表。

《鬼玩人》

丧尸电影在进入新千年之际迎来了意外的复兴,这是由于“9·11”恐怖袭击事件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美国人的乐观主义情绪,为美国文化增添了许多恐惧感与不确定性,甚至全然改变了美国人关于未来的看法。在“9·11”之后,丧尸电影通过制造大量来路不明的极具攻击性的丧尸,映射那些在白人世界的基督教文化与资本主义体制中长期缺席的他者——来自第三世界的特别是伊斯兰教国家的人——突然出现并以恐怖分子的身份袭击美国民众,构成美国白人物质与精神世界的双重危机。“9·11”事件根源的主要论点之一“文明冲突论”,也成为建构新千年丧尸电影戏剧性冲突的重要逻辑基础。也有阴谋论者提出,“9·11”事件是布什政府为达到霸权和平目的而自导自演的一出惨剧。在袭击事件发生之前,美国民众对政府与中东伊斯兰世界之间有关石油的利益勾结不甚了解,而在丧尸电影当中,丧尸产生的原因往往都与美国军方秘密进行的某些生化实验有关,而这些实验就指涉着现实中美国政府隐秘的政治操控。《生化危机》()及其系列电影中,保护伞公司作为国际垄断企业却在私下进行着病毒实验,泄露的T病毒从浣熊市蔓延到整个世界,政府和军队完全沦陷,唯有少数幸存者力挽狂澜,影片呈现出的这一废土景观也正是对美国政府阴谋导致末日降临的一种想象。

《生化危机3:灭绝》

有研究者统计并用图表展示了自上世纪初以来西方每年上映的丧尸电影的数量,其生产峰值似乎总是在战争或其他使社会动荡的历史事件发生时出现。对美国丧尸电影而言,它从萌发到兴盛的几个最重要的时间节点,也刚好都对应着美国社会历史发展的低谷:30年代的大萧条、70年代的美苏冷战与核威胁以及新世纪初的恐怖主义和经济危机等等。在这些时期里,敌对的意识形态始终潜伏在美国人的现实生活中,威胁着他们的生命安全,而电影中的丧尸则成为了这种威胁力量的替身,丧尸潮的降临使旧社会秩序崩溃瓦解,理智与信仰也一同消失殆尽,残暴的、没有意识的丧尸成为了世界的统治者,人类的末日即将到来。

-年西方每年上映的丧尸电影的数量

三、电影影像的反主流文化奇观

上世纪60年代后期,美国资本主义的物质与政治危机渐浮表面,二战后的黄金时代接近尾声,作为波普时代主角的年轻人开始了席卷全球的反文化运动,他们对真理、进步等价值的否定,导致了价值虚无主义和怀疑主义的产生,进而使得随后开始发展成熟的丧尸电影,其价值表达呈现出更多的相对性和多元性。丧尸电影中,社会的诸多基础设施早已坍塌,人类一方面开始沉湎于对生存至上主义的追捧,另一方面,丧尸病毒的高度传染性也渐渐促生了对其他幸存者的戒心,人们对政府、对宗教、对旧有的社会秩序和社会阶层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质疑,逐渐呈现出一种反主流文化奇观。

丧尸电影所着力描绘的是一个被“丧尸瘟疫”主宰的世界,也是一个理性退场的世界。美国评论家苏珊·桑塔格认为传染病是荷载意义最多的疾病,完整地汇集了人们对未来的最为普遍的恐惧[7],在人类社会里,疾病在社会演绎的过程中从自然的疾病变成个人的不道德行为,随后上升为一种道德批判,甚至最终转换成一种政治压迫。在丧尸电影中,被感染者毫无疑问地被政府妖魔化并受到歧视,因此面临着更加强烈的恐惧与绝望。被政府抛弃的感染者和其他尚存理性的幸存者们,纷纷转投无政府主义与反政府主义的阵营。在影片《丧尸出笼》()中,代表政府立场的军方人员和代表普通民众立场的研究人员,在抵抗丧尸的过程中不断发生矛盾,军方视生命如草芥的行为最终使双方走向了彻底的决裂。受伤的士兵米格尔决意帮助研究员对抗军方,同时也为了惩罚军方对自己的背叛行为,将丧尸全部放进了研究中心,使政府的防线彻底崩溃。而影片最后的画面,是幸存的研究员们神奇地逃到一座荒无人烟的孤岛,实现了他们无政府主义的终极理想。

《丧尸出笼》

以《白魔鬼》为代表的早期丧尸电影讲述的都是披着宗教外衣的蒙昧主义神话故事,重点表达巫毒教与基督教的对立关系以及圣经的绝对真理地位。而从罗梅罗的“活死人”系列开始,丧尸电影的世界观设定就基本脱离了宗教,有时甚至呈现出一种反基督文化奇观。丧尸的成因更多地与人类现代文明对自然的侵犯相关联,而非认为基督教认定的上帝神迹或天启降临,例如《群尸玩过界》中科学家捕捉远古生物供游客观赏而导致病毒的蔓延。丧尸更强大的生理特性也只能依靠现代武器来制约,信仰在此时则显得无能为力。在影片《杀出个黎明》()中,逃犯兄弟塞斯和理查德劫持了雅各布一家,却意外在酒吧遭遇了跳舞女郎全部幻化成嗜血丧尸的恐怖事件。混乱中,塞斯求助于曾做过牧师的雅各布,已经不再信奉上帝的雅各布起初断然拒绝,在塞斯和儿女的强烈恳求下才重新拿起十字架战斗。由于之前女儿凯特已经使用一个微型的十字架灼伤了一只丧尸,因此观众开始饱含期待地准备观看这位前任牧师将如何利用基督教信仰抵御邪魔。出乎意料的是,雅各布精心制作的十字架没有对丧尸产生任何效果,而就在观众以为雅各布要被丧尸吞没的时刻,他却将十字架一横,原来这是两支缠绕起来的枪支,子弹最终协助他退到安全的空间。在这段影像中,雅各布实际上从未信奉上帝,丧尸也未曾真正地惧怕过人类的信仰,满心期待着正统教义能够对抗巫毒的观众仿佛被愚弄了。

《杀出个黎明》

其他带有反主流文化色彩的影像奇观,还有《宠物坟场2》()中,主人公的朋友乔的继父,在复活后从不苟言笑的保守派警察,转变为作风颓废的自由主义嬉皮士,向来严苛的他在成为丧尸后开始在饭桌前开低俗的玩笑,意外地受到了孩子们的欢迎。性解放文化奇观也同样出现在丧尸电影中,《活死人归来》的画面里充满了赤裸奔跑的女性丧尸角色,《群尸玩过界》中素不相识的男女丧尸只因共处一室就发生了性关系。

《宠物坟场2》

四、结语

丧尸是对人类肉身与灵魂的一种解构,所以如果人类的精神始终颓废或绝望,那么丧尸文化和丧尸电影就将永远与时俱进地流行下去,因为那些没有目标、没有情感、没有意识,只能麻木地生存下去的行尸走肉,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陷入颓废与绝望的泥沼难以自拔的人类的另一个化身。而对美国丧尸电影而言,在其娱乐的表象下,它有着与时代紧密关联的文化意义和价值,是映射着特定时代美国社会心理的另类镜子。在描摹美国人的末日文化焦虑以及反主流文化反思等方面,美国丧尸电影的成果是值得肯定的,而当面临全球疫情危机时刻,未来的美国丧尸电影能否继续表达出对社会和世界秩序的不满,能否提供合理的救赎方案,是又一个值得深入探索的问题。

1
查看完整版本: 深入剖析美国丧尸电影的发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