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概要
胫骨和股骨一样,是承重的重要骨骼。位于皮下,前方的胫骨嵴是进行骨折后手法复位的重要标志。胫骨干横切面呈三棱形,在中、下1/3交界处,变成四边形。在三棱形和四边形交界处是骨折的好发部位。由于整个胫骨均位于皮下,骨折端容易穿破皮肤,成为开放性骨折。胫骨上端与下端关节面是相互平行的。若骨折对位对线不良,使关节面失去平行,改变了关节的受力面,易发生创伤性关节炎。腓骨的,上、下端与胫骨构成上胫腓联合和下胫腓联合,为微动关节,腓骨不产生单独运动,但可承受1/6的负重。胫腓骨间有骨间膜连接,在踝关节承受的力除沿胫骨干向上传递外,也经骨间膜由腓骨传导。动脉在分出胫前动脉后,穿过比目鱼肌腱向下走行。此处血管固定,胫骨上1/3骨折,可致胫后动脉损伤,引起下肢严重血液循环障碍,甚至缺血坏死。小腿的肌筋膜与胫骨、腓骨和胫腓骨间膜一起构成四个筋膜室。由于骨折后骨髓腔出血,或肌肉损伤出血,或因血管损伤出血,均可引起骨筋膜室综合征,导致肌缺血坏死,后期成纤维化,将严重影响下肢功能。胫骨的营养血管从胫骨干上、中1/3交界处进入骨内,在中、下1/3的骨折使营养动脉损伤,供应下1/3段胫骨的血液循环显著减少;同时下1/3段胫骨几乎无肌附着,由胫骨远端获得的血液循环很少,因此下1/3段骨折愈合较慢,容易发生延迟愈合或不愈合。在腓骨颈,有腓总神经由腘窝后、外侧斜向下外方,经腓骨颈进入腓骨长、短肌及小腿前方肌群,腓骨颈有移位的骨折可引起腓总神经损伤。
病因与分类
由于胫腓骨表浅,又是负重的主要骨,易遭受直接暴力损伤。胫腓骨干骨折占全身骨折的6.8%。不同损伤因素可引起不同形状的胫腓骨骨折.如重物撞击车轮辗轧等,可引起胫腓骨同一平面的横形、短斜形或粉碎形骨折。如合并软组织开放伤,成为开放性骨折。在高处坠落伤,足着地,身体发生扭转时,可引起胫、腓骨螺旋形或斜形骨折,若为双骨折,腓骨的骨折线常较胫骨骨折线高,有时在胫骨下1/3的斜形骨折,经力的传导,可致腓骨颈骨折。胫骨下1/3螺旋形骨折经力的传导,多合并后踝骨折。这种不在同一平面发生的骨折是胫腓骨遭受间接暴力损伤的特殊性,腓骨近端和后踝骨折容易漏诊,需特别警惕(图61-40)。
胫腓骨骨干骨折(fraetureofthetibiaandfibula)可分为三种类型:
①胫腓骨干双骨折;
②单纯胫骨干骨折;
③单纯腓骨骨折。
临床上以胫腓骨干双骨折为最多见,表明所遭受的暴力大,骨和软组织损伤重,并发症多,治疗有一定困难。单纯腓骨骨干骨折少见,常因小腿外侧的直接暴力引起,如足球运动时被踢伤:多不发生明显移位,预后好。单纯胫骨干骨折也较少见;多为比较轻的直接暴力引起。由于腓骨的支撑,常不发生明显移位。
治疗
胫腓骨骨干骨折的治疗目的是矫正成角、旋转畸形,恢复胫骨上、下关节面的平行关系,恢复肢体长度。无移位的胫腓骨干骨折采用小夹板或石膏固定。有移位的横形或短斜形骨折采用手法复位.小夹板或石膏固定。固定期间应注意夹板和石膏的松紧度,并定时行X线检查,发现移位应随时进行夹板调整.或重新石膏固定,10~12周可扶拐部分负重行走。不稳定的胫腓骨干双骨折可采用跟骨结节牵引,纠正短缩畸形后,施行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牵引中注意观察肢体长度.避免牵引过度而导致骨不愈合。6周后,取消牵引,改用小腿功能支架固定,或行石膏固定.10~12周后可扶双拐下地部分负重行走。
不稳定的胫腓骨干双骨折在以下情况时,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
①手法复位失败;
②严重粉碎性骨折或双段骨折;
③污染不重.受伤时间较短的开放性骨折。
在直视下复位成功后,可选择钢板螺钉或髓内针固定。首先固定好胫骨,然后另作切口,复位固定腓骨。若固定牢固,术后4~6周可扶双拐下地部分负重行走。软组织损伤严重的开放性胫腓骨干双骨折,在进行彻底的清创术后,选用钢板螺钉或髓内针固定,同时作局部皮瓣或肌皮瓣转移覆盖创面,不使内固定物或骨质暴露,或在复位后.采用外固定器固定,既稳定骨折,又便于术后换药。单纯胫骨干骨折由于有完整腓骨的支撑,多不发生明显移位,用石膏固定10~12周后可下地活动。单纯腓骨干骨折,若不伴有上、下胫腓联合分离,亦不需特殊治疗。为减少下地活动时疼痛,用石膏固定3-4周。
内科学症状体征儿科学实践技能妇产科学急诊常识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