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王文*医生——首发年轻精神分裂症患者,如何处理才能使患者长期获益?
核心信息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江开达教授——年轻精神分裂症患者首次发病,用药时需综合考量患者的疾病情况及用药依从性、药物的安全性及可获得性等问题,从而保证患者短期和长期的综合获益。避免为了追求短期疗效而忽略患者长期治疗的依从性和药物的安全性。
病例简介
患者男,28岁,年11月2日因「凭空耳闻人语加重2月,1周前自杀未遂,总病程3年余」入院。
患者3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凭空耳闻人语,当时尚能正常工作生活,未出现明显异常。其后患者因听到「在酒吧等你」等声音,陆续在酒吧花费十万余元,截至年9月10日,其信用卡已贷款二十余万元。在与家属发生争吵后,患者离家出走,每晚在外面浴室睡觉,不接家人电话,上班不规律,因单位领导令其写辞职报告而觉得领导针对自己,耳边声音也让患者心情烦躁。年10月底,患者曾割腕自杀,但被及时发现并制止。其后,患者家属曾带其至杨浦区精神卫生中心就诊,诊断「抑郁状态」,建议来我院诊治。入院前10天患者有左侧头部外伤史,现已拆线。起病以来,患者有消极行为和出走行为。
精神状况检查:感知觉方面存在言语性幻听,内容有评论性及命令性;思维方面存在关系妄想、被跟踪感、被监视感;自知力部分存在。体格检查见BMI指数偏高,实验室检查见谷丙转氨酶略高于正常范围。
诊断:偏执型精神分裂症。
诊疗思考及治疗方案
1.治疗前的思考
患者男性,28岁;首次发病,总病程3年;实验室检查见谷丙转氨酶略高于正常范围;既往未经诊疗;无共病及耐受问题;社会功能有一定损害,家属对功能恢复的需求和期望高;首发患者未来治疗中断风险评估高。
2.治疗中的用药方案思考
根据疾病角度(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阳性症状为主)、躯体情况(患者体型偏胖,BMI指数高,肝酶异常)及社会功能(青年,发病前社会功能好,家属及患者本人对功能恢复期望大)三方面的表现,考虑棕榈酸帕利哌酮针剂治疗方案。
3.治疗中的医患沟通
与家属沟通治疗方案的过程中,家属对注射棕榈酸帕利哌酮针剂予以拒绝,只同意口服药物。反复沟通后,发现了家属对针剂存在很多顾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点击看大图)
在解答了患者家属对善思达针剂的误区之后,家属同意为患者制定注射长效棕榈酸帕利哌酮针剂的治疗方案。
具体诊疗过程及患者病情变化情况如下图所示:
(点击看大图)
病人现况
经棕榈酸帕利哌酮针剂治疗后,患者病情控制平稳,肝功能随访谷丙转氨酶及谷草转氨酶均正常。患者和家属依从性非常好,对选择的药物非常满意。患者目前已回归正常生活。
专家点评
盛建华教授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
1.急性期治疗药物选择时需综合考量,强调个体化用药。
对急性期发病患者,药物治疗是关键。在选药时需要考虑以下几点:1)选用能迅速控制各类症状的药物;2)避免使用有严重不良反应的药物;3)需考虑到患者长期的治疗计划;4)需考虑到患者社会功能的恢复。
2.医患沟通非常重要。
患者家属开始时对肌肉注射药物顾忌多多。医生在使用善思达时,对该药的特性已有全面的了解。对家属的提问,做出了科学的、耐心的解释,家属最终接受了长效针剂的治疗方案。因此,医生扎实的专业知识、良好的沟通技巧,处处为患者考虑的诚意,也是治疗成功的重要保障。
江开达教授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
1.对于年轻的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在选择治疗药物时主要应考虑的几个方面包括:短期及长期治疗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的平衡;患者的依从性;药物的可获得性;由于该患者入院前有消极自伤的言行,药物的选择应选用具有抗抑郁作用的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入院时实验室检查患者有肝功能的异常,选择治疗药物最好不经肝脏代谢,不会加重肝脏的损害。
2.在临床实践中,医生更重视药物的急性期的疗效,而忽视药物的安全性及长期治疗的依从性。医生在急性期更偏好使用口服药,而忽视长效针剂的使用。
3.面对上述问题,医患沟通时更应重视患者对治疗药物的选择及其偏好。
共享诊疗经验,让治疗更高效,本案例来自于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王文*医生。
每位分享病例的医者,都会在地图上点亮其对应的城市。让我们期待下一位医者的到来,分享他/她的诊疗经验,为更多的患者带来光明!往期回顾:
年轻精神分裂症患者多次复发,治疗受阻,如何打破困境?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病例详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