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护理部主任护师郝改琳——
坚守临床一线38年
患者康复是她最有成就感的时刻
□*河时报记者郑帅/文图
郝改琳(左一)查看患者病情
压疮、外伤、手术切口感染……近几年,这些原因引起的创面疾病越来越多。年,医院成立以主任护师郝改琳为组长的伤口造口专科学组,开展伤口负压治疗。经过几年的发展,如今已成为我市一支专业开展创面负压治疗的医疗护理队伍。1治愈过程感触颇深,患者将治疗过程写成日记昨日,医院,郝改琳正在给一名背部脓肿的患者探查脓腔,进行负压治疗,交谈过程中一名年轻患者打来电话从郑州回来换药。“伤口如果没有问题,近期就可以拆线了,很快就痊愈了。”郝改琳对患者说。这位年轻的患者是春节期间找到她的,经过一个月的治疗,伤口已经基本愈合。在进一步的采访中,记者得知,这位患者的治疗过程并不像郝改琳说得这么轻描淡写。今年年初,这位患者的背部上方长了一个“痘”,小小“痘”,没在意,自己消消*,将“痘”挤了挤。可没曾想,这一挤,这个小小的“痘”便一发不可收拾。郝改琳告诉记者,她初次接触到这个患者的时候,患者所说的“痘”已经形成一个直径达13厘米左右的脓腔,内部充满了脓液,脓腔表面呈暗红色,周边背部全部红肿。在郝改琳为其治疗前,患者曾先后两次在其他地方进行治疗,由于背部一直肿痛,患者自发病起就再也没有睡过好觉。由于背部有伤口,每天只能忍受巨痛,无法平卧睡觉。郝改琳告诉记者,这位患者因为组织坏死范围大,后期需要植皮,治疗时间会很长,还要经历手术之苦,植皮能否成活还不一定。针对患者的情况,郝改琳团队定期为其采取清创,创面负压治疗,引流出脓液和坏死组织,两天后患者背部的红肿逐渐退去,几次负压治疗后,肉芽长上来了,进行了缝合,患者说:“终于可以平躺着睡一觉了。”得知自己病情基本治愈,患者如释重负。为此,这位患者有感而发,还将自己的治疗情况写成日记,取名《一个小“痘痘”引发的大事件》。2手机没有个人照片,全部记录着患者的伤情“这位患者的情况并不算严重。”郝改琳拿出手机,向记者翻看她拍摄的患者伤情照片。她的手机里几乎没有别的照片,全是患者的伤口,一个个大小不同的伤口,甚至有的肢体上有好几个伤口,简直触目惊心。看到记者有些惊诧,她向记者解释:“我的患者常出现皮肤溃烂、流脓,甚至骨头暴露出来的情况都很多见,有的伤口处甚至发出‘恶臭’。”每次拍照片是为了记录患者的治疗时间,好对照时间安排下一次的治疗时间,也可以记录伤口的变化、治疗的方法、所用敷料,更准确地为患者治疗。从事护理工作38年的郝改琳,每天面对不同的患者伤情,让她对这些画面已经习以为常。年,从新乡市卫校毕业,郝改琳便一直默默地从事着护理工作。年,她调入医院,先后在外科、妇产科、护理科工作。多年的一线工作,使她拥有丰富的临床护理经验,并取得了创面负压治疗资质。年,医院成立了以她为组长的专科学组,专门为慢性、难愈性伤口患者会诊、进行专业的治疗。每年,她们团队换药约人次,进行创面负压治疗近人次,仅她本人每年就进行负压治疗人次左右。不管是节假日还是休息日,只要患者有需要,她们就会赶到患者床前。她告诉记者,创面负压治疗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用于治疗创面的一项新技术。郝改琳说:“从患者入院到治愈,我们会记录患者的病情,分析病变的原因,提出诊疗思路、治疗方案,详细记录每个步骤的治疗效果。”记者在她手机里看到,所有的照片全部使用水印,详细记录着每一位患者每一次治疗时的伤情。“看着手机里照片上的伤口一点点变小,直到愈合,很有成就感。”郝改琳说。3不断培育专业人员,造福更多创面患者创面治疗在国外20世纪80年代就已开始成熟,在国内医疗界接触较晚,很多人对创面治疗并不是很了解。“创面治疗,最重要的是理念的推广。”郝改琳告诉记者,创面是正常皮肤在外界致伤因子如外科手术、外力、热、电流、化学物质、低温以及机体内在因素如局部血液供应障碍等作用下所导致的损害。由于缺乏认识,很多老百姓在皮肤受损时,轻微的就置之不理,严重的也不到专业医疗机构,有的患者采用民间的土方法,这样极有可能延误了最佳治疗期。郝改琳分析,老百姓对创面治疗认识的缺乏,不仅与国内医疗界接触较晚有关,还与身边缺少专业的创面治疗师有很大的关系。为此,今年医院打造了我市第一个伤口造口专科护士培训基地,将对区域人员进行治疗规范同质化培训,提高辖区内创面治疗的整体水平。据了解,近几年来,郝改琳和她的专科学组成绩斐然。自年全省伤口处理案例大赛开展以来,她的团队先后荣获两个二等奖和两个三等奖的优异成绩,年成功获批河南省科研立项,同年,成功获批三门峡市科研立项,并成立三门峡市伤口造口重点实验室。连续两年开展伤口负压治疗相关新业务,负压治疗中新型敷料应用的新业务、新医院重大技术贡献奖。?拍抖音,赢大奖!中国摄影艺术馆邀你参赛?春节,渑池这个正在建设的景区火了!?春节假期,你到三门峡沿*生态廊道看天鹅了吗??*河公园梅花开了,快来打卡统筹丨卢萍
审核丨杨莹莹
责编丨蒋瑞
声明:该作品系本报原创,非经许可禁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