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臂开放性外伤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孩子滑倒,当心肱骨髁上骨折
TUhjnbcbe - 2021/5/14 18:16:00

什么是肱骨髁上骨折?

肱骨髁上骨折是指肱骨干与肱骨髁交界处发生的骨折,多发于10岁以下儿童。

根据暴力和骨折移位的方向的不同,分为屈曲型和伸直型,其中伸直型最为常见。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儿童多有手部着地病史,肘部向后突起并处于半屈位。肘部X行显示骨折近端向前下移位,远骨折端向下移位。

伸直型

屈曲型

肱骨髁上骨折X线片

肱骨髁上骨折CT重建

一旦意外摔伤,家长请不要惊慌和急躁,首先检查孩子全身的情况,比如心跳、呼吸,如怀疑有骨折,就要尽量避免搬动。

肱骨髁上骨折的治疗

石膏固定:无移位或轻度移位可用屈肘90度石膏前后托或管型固定制动,直至肿胀消退。2-3周后开始主动活动。应告知患者此种骨折有可能发生再移位,需密切随诊观察,一旦发生移位,应及时处理。

手法复位超关节小夹板固定:也可用石膏固定。术后应注意肢体血运观察,经常调整布带,2周拆除夹板,功能锻炼。

牵引:闭合复位,用牵引来维持或进一步改善复位。尺骨鹰嘴牵引、伤后未能及时就诊或闭合复位而未成功者,肘部肿胀严重,皮肤起水疱等,此种情况不宜再次手法复位及应用外固定,可行床边尺骨鹰嘴牵引,待肱骨髁和骨折近端的重叠牵开后,再做两髁的手法闭合复位。然后,再用克氏针做尺骨鹰嘴牵引3-4周,待骨折纤维连接后,即可改用石膏外展架继续固定4-6周,拆除石膏即可做功能锻炼。

牵引后X线

肱骨髁上骨折的手术治疗

(1)克氏针与石膏结合:第一枚克氏针穿过鹰嘴,然后对肱骨髁进行复位,并且经皮横穿第二枚克氏针,第三枚克氏针也经皮穿入近折端。牵引下维持骨折位置,以长臂石膏管型固定,并且将第三枚克氏针也包裹在石膏中。尽管这种技术有助于维持对线,但它阻碍了关节活动,而且针道也有可能发生感染,现在临床已很少使用。

(2)有限切开复位内固定:只对肱骨髁关节面进行重建,将髁间骨折转变为髁上骨折,术后再采取牵引或闭合复位石膏固定。

(3)切开复位内固定:适用于不稳定型骨折、手法复位失败及某些新鲜的开放性骨折。术后以上肢石膏固定3-4周后拆除,进行功能锻炼。

术后X线

骨折后的饮食养护

(1)骨折早期(骨折后1-2周)

饮食原则上以清淡为主,如蔬菜、蛋类、豆制品、水果、瘦肉等。忌食辛辣、燥热、油腻,以免延缓骨痂的生成,进而影响日后关节功能的恢复。在此阶段,饮食宜以活血化瘀、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多吃新鲜蔬菜、水果。

(2)骨折中期(骨折后2-4周)

饮食上由清淡转为适当的高营养补充,以满足骨痂生长的需求。

(3)骨折后期(骨折4周以上)

饮食上可以解除禁忌,多进食能强壮筋骨的食物。

功能锻炼

功能锻炼固然可以预防关节粘连、僵硬,或增加受限关节的活动范围,但最终仍由神经支配下的肌群来运动肢体。因此,应指导患儿多进行主动训练。如果没有积极、主动、正确的功能训练,则达不到理想疗效,任何治疗方法都无法取代功能训练,而且必须依靠患儿主动去完成。因此,应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如口头讲解、健康教育手册等方式,向患儿家长详细说明功能训练的重要性、必要性,介绍训练目的、方法及注意事项,克服急于求成及过于谨慎的心理,既要循序渐进、量力而行,又要解除疑虑、积极训练。

(1)骨折早期

伤后即可对患儿进行功能训练指导,开始手部的主动握拳练习及腕关节屈伸活动。可配合给予手指和手腕轻柔的抚摸或按压、推压消肿,以促进伤肢肿胀消退。

(2)骨折中期

继续加强手部主动握拳练习,可配合伤肢前臂手法抚摸、揉捏,以舒经活络、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在病情许可下,可行床上耸肩活动,以恢复肩关节的功能。

(3)骨折后期

可以进行以肘关节为中心的屈曲和前臂的旋转练习,以患儿不过度疼痛、能耐受为度。

温馨提示:

最后,若是能加强冬季安全教育,减少摔伤发生,自然就能降低肱骨髁上骨折的发生率。而预防摔倒滑倒,则需做到:双手不要插在口袋,要放在外面保持平衡。路面湿滑时,应由家长牵行,或者小步慢行,不宜大步跑跳;雨雪天气要注意机动车行驶情况,切勿衣帽遮挡视线。希望父母读了这篇文章,能帮助孩子小心安稳地度过寒冷的冬天。

转发分享给关心的人多一个人看到,就多一份健康!

—END—

往期推荐

?历史精彩回顾

■往膝盖里打玻璃酸钠到底是咋回事?玻璃酸钠一定要把五针打全吗?

■异位骨化的预防与治疗

■关节穿刺技术大盘点,进来查缺补漏!

■胸椎、颈椎、腰椎、骨棘突定位点击阅读原文,
1
查看完整版本: 孩子滑倒,当心肱骨髁上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