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烧饭做家务时不慎刺破手指是常有的事。但家住浙江台州的赵大伯(化名)做梦都没想到,几个月前一不小心刺破手后,却意外招来恶疾。
赵大伯(化名)平时在家务农,种果树。两个月前,年近60岁的他和往常一样去打理果树,突然觉得右手食指一阵疼痛,细看,原来手指被扎进去一根小刺。“小刺大概1公分左右,我当时把它拔掉了。”赵大伯觉得没什么稀奇,干农活免不了破皮,既没出血,又无其他明显不适,医院就诊消*。没想到过了几天,他无意中发现自己右上臂靠近肩膀处皮肤鼓出一个肿块,不痛不痒,但后面逐渐变大,变多.....“会不会是肿瘤啊!”在家人担心的讨论中,慌张的医院就诊。医生给赵大伯切取了肿块一部分进行了病理活检,诊断是“肉芽肿型炎”,让赵大伯抗炎治疗了一段时间。可他右上臂“瘤子”不但没有好转,反而愈发严重,如雨后春笋越来越多,越来越大,一个个“瘤子“从右上臂逐渐蔓延到右前臂甚至是到了右手指尖。这些“瘤子”大如核桃,小的也有蚕豆大小,密密麻麻凸出在赵大伯右臂上,共有10多个。有的肿块还破溃渗出,面目狰狞,看起来让人毛骨悚然。因怀疑是否血管方面疾病可能,最后赵大伯被医院血管外科就诊。专家会诊认为:赵大伯之前有“小刺”的一个外伤史,且在短期内出现了密密麻麻的皮肤肿块,个别的肿块还出现了渗液,考虑可能是皮肤感染所致,且很可能是比较少见的真菌感染。最终,医生发现了让赵大伯长了这么多“瘤子”的真凶——申克孢子菌。正是这种诡异的真菌,通过2个月前“小刺”的伤口见缝插针,狡猾地避开了皮肤屏障侵入体内,经过大肆繁衍且定植后,产生了炎症性的肉芽肿——也就是一个接着一个冒出来的“瘤子”。据介绍,限于检测条件与技术水平,申克孢子菌检出率不高,很容易漏诊误诊。像赵大伯这样东奔西走后,才得以确诊对症治疗的并非个别。医生们给患者进行了抗真菌治疗。近日,赵大伯出院前,右上臂的“瘤子”已经开始慢慢瘪下去了一些。医生表示,申克孢子菌这种深在的真菌感染,治疗周期往往比较长,可能需要数月的抗真菌治疗才能有稳定的效果。元旦游玩出行有外伤请及时这么做医生介绍,申克孢子菌是一种真菌,广泛的分布于自然界,在土壤,腐木及植物表面都有存在,有时可以通过外伤的皮肤或者粘膜使我们感染,引起皮肤、皮下发生慢性结节性或溃疡性的孢子丝菌病。严重的甚至可能通过血流播散,引起全身的皮肤弥漫性的结节、脓肿,或是侵犯肺、胃肠道、骨骼或者神经等,造成更为严重的后果。医生提醒:外出劳作或游玩(如元旦假期外出游玩)出现外伤时,应及时进行消*清创,医院就诊。条件不足的可以使用聚维酮碘或者百多邦等外涂,避免进一步的皮肤感染,以免遭遇像赵大伯这样的痛苦。来源:台州晚报值班编辑:Nicole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