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的日子总伴随着美好的回忆,医院的生活常常出现在我脑海里。
01年,我带着刚两岁的儿子,乘坐工程局的通勤车向故县水库工地驶去。窗外山峦起伏,多是荒凉之地,心中不免有些忐忑,医院是什么样子......
医院虽居三门峡市,但它从成立时起,其根本任务就是为本局的水电建设者及家属的身体健康提供服务。追逐着水电建设者的脚步,医院的医务人员从三门峡到甘肃刘家峡、青海青铜峡、四川龚嘴、石棉、湖北葛洲坝、河南陆浑、石漫滩水库等水电建设工地,为水电建设者保驾护航。年起,水电十一局的主战场在洛宁县故县水库,医院在那医院。医院里的职工每年轮流在此工作。那时有几个人没医院工作过?汽车在蜿蜒的山路上了行驶了四个小时,驶入了一条山沟,河流从山沟穿过,两岸分布着大量简易的房屋,局机关和所有的单位就分布在河两岸及山坡上。过了河,医院在河的南岸。一个开放的院子是门诊,下面的一排平房是病房,医院坡上的院子里。职工宿舍的房子是土垒的,房间四壁糊滿了报纸,并用报纸糊了个隔断。整排房子的顶部是通着的,也用报纸糊了个天花板。两张床、一张桌子是宿舍内仅有的家具。每间宿舍住两名职工。用报纸糊成的隔断。外间,左边砌起一个炉子,右边是一个床板,堆放着一些灶具,是做饭的地方。大概整理好物品后安顿入住下来。夜晚睡梦中,忽然被头顶上轰隆轰隆的声音所惊醒。良久,方明白原来是成群的老鼠排队在报纸糊成的天花板上追逐。继之,门口又传来咔嚓咔嚓的声音,我拿起手电筒一照,嚯!一只硕大的老鼠正在啃咬房门的底边!我抓起一件东西扔了过去,老鼠嗖地没了影。停了片刻,咔嚓咔嚓声复又响起,复掷之,复响起……连续几次,我已没了斗志。随它吧,昏昏沉沉睡去。清晨醒来,只见房门底边已被咬出一个大洞!想来这老鼠被疯长的牙折磨得痛苦无比,方采取此“良”计。此时,托儿医院院内,我匆忙拉扯起还在沉睡中的孩子,帮助他洗漱完毕,随着其他职工的孩子们纷纷上车向对岸托儿所驶去。送走孩子,我们马上奔赴各自的岗位开始工作。工地生活开始了。02那时的故县医院工作分为三部分:门诊、病房和工地医务室。几十名医护人员在这三个部门之间轮转,除服务本局职工及家属外,也为当地群众服务。
说实话,医院的条件跟本院没法比,但业务工作量并不大,在“大本营”忙碌惯了,来到这里猛然还不甚适应哩。病房是不分科的,护士必须是内、外、妇、儿的全科护士。记得刚到医院不久,一天中午正在宿舍休息,有人跑来叫我,说来了一个产妇,已经快生了。妇产科的人休假了,值班护士不会接生,记得我曾在妇产科工作过,慌忙差人来叫。我赶快跑去,与值班护士通力协作,使婴儿平安诞生。事后还有点沾沾自喜,离开妇产科好几年了,这点技能还没忘,呵呵!工地的工作环境是艰苦的,稍不注意就会发生意外,医院必须第一时间赶至现场抢救!
工地医务室在大坝最前沿,只有一名医生和一名护士24小时轮流值班,必须时刻坚守岗位!经常有工人外伤前来就医,外伤缝合包扎、注射破伤风针剂就成了常见处理技能。
那个年代与现在不一样,医院的工作,我们还经常参加局里组织的劳动建设,如:抬石头、修水沟等。个个干劲儿十足,不怕苦不怕累,日子充实并快乐。03工地生活最有乐趣的是,大家吃在一起、住在一起、工作在一起,相互帮助、相互鼓励、相互扶持,仿如一个大家庭。
下了班,各自在宿舍中忙碌做饭,冬天用烤火的炉子,夏天就用煤油炉,做好了饭就端到大院里吃。而孩子们下了学则在院子里跑来跑去地玩耍,饿了便到东家衔一筷子菜,西家挖一勺子饭,大人们常戏称是吃“百家饭”长大的。饭后,大人们爬山的爬山、下棋的下棋、聊天的聊天,织毛衣的、绣花的、腌咸鸡蛋的、灌香肠的……一派热闹的人间烟火气。山沟里生活物资较少,蔬菜、水果等多是由供应车从外面拉来的。于是,大家充分发扬“南泥湾”精神,在房前屋后自种点茄子、西红柿、辣椒等蔬菜,这倒也是工作之余的乐趣。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收获并品尝自己的劳动成果,味道格外香甜。住在一个大院的好处就是有福可以同享。记得一次听说供销店来了扒皮鱼,我们迫不及待地去采购。老护士长王桂荣是大连人,擅长做鱼,我们就撺掇她:工作我们几个护士全包了,保证完成任务不出问题,你安心在厨房给我们做鱼吃吧。等到下班了,那一锅满院飘香的鱼让我们馋涎欲滴,一群人围着大快朵颐。哇!那香味至今还在口中绵延。04那个年代,已经有了电视机。医院配备了一台大彩电,冬天室内看,夏天露天看。虽然频道少、节目单调,但依然抵挡不住大家看电视的热情。
工地上最吸引人的文化生活是看电影。电影是露天播演,场地在河边的一片空地里。工程局有专门的放映队,每个月会有好几场。天黑后职工们自带板凳,坐在银幕前,享受着电影带来的乐趣。放映队为了照顾三班倒的职工,还于夜间12点后再放一遍,前半夜没看上的,后半夜可以去看。犹记得武打片《少林寺》的上映轰动了全国,那真是万人空巷。我们更是期盼着能在工地播放,以改善一下平日里枯燥的生活。终于有一天传来了消息,《少林寺》来了!大家兴奋不已,纷纷提前把工作安排好,下班后赶紧做饭吃饭,提前去占个好位置。谁知临近天黑,空中哗哗的下起了大雨,我穿上雨靴,抱着儿子,打着伞,同事们帮我搬着椅子,结伴向电影场奔去。即便如此也未能挡住看电影的热情!
电影场中早已密密麻麻坐滿了人。天未黑尽,电影还不能开演,人们热烈地谈论着预知的点滴剧情,兴奋不已。忽然,刷的一道白光打在银幕上,“开演了!”喧闹的人声立刻静了下来,所有的人都屏住呼吸,眼睛直盯着银幕。雨哗哗地下,我抱着孩子坐在椅子上,夹杂在人中间,前后左右的人都撑着伞,我的伞正好就架在他们的伞上,倒让我腾出手来照顾孩子。美丽的画面、精彩的武打动作、丰富的剧情深深地吸引着我们,连小孩子都不再吵闹,看得聚精会神。雨还在不停地下,脚下是哗哗的流水,头上是连成一片的雨伞,看电影的人如痴如醉。那个画面,那个场景,那个年代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工地——医院,医院——工地。几十年变迁,医院的触角已随着各个工程建设项目延伸至世界各地。工地上从来不缺*医人的身影,变化的是一代代*医人的加入,不变的是*医人不惧艰难、甘于奉献的精神。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医人。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作者:医院杨一平
END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