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脑损伤后进展性颅内出血患者纤溶活性研究
Ref:PMID:
研究背景
颅脑创伤(TBI)与凝血功能障碍密切相关,但其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在TBI患者中,脑损伤的程度取决于原发性机械损伤的严重程度以及继发性脑损伤的程度。凝血障碍已被公认为是导致颅内出血进展的主要因素,是继发性脑损伤的主要原因,以及与TBI后更糟糕的预后相关。可有高达50%的TBI患者会发展为颅内出血(ICH),在复查头部CT扫描中可以看到新的或越来越大的血肿。
脑内富含组织因子,脑外伤后组织因子的释放导致凝血系统的激活,最终可能导致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消耗性凝血病、微血管血栓形成和急性创伤凝血病。即便是仅仅发生一次凝血试验异常,就会有高达85%的TBI患者会发展为脑出血,但即使凝血试验正常,仍有三分之一的患者会发展为脑出血。这也显示出了常规凝血试验和进展的脑出血之间的争议。Stein等人证明,异常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血小板计数与颅内出血的进展独立相关。Oertel等人仅显示aPTT与颅内出血进展相关,而Schnuriger等人显示血小板计数减少与ICH进展增加相关。
虽然单独的某一项凝血指标异常对脑出血进展的相对影响仍然是争论的焦点,但很明显,与无凝血病变的患者相比,TBI后出现凝血病变的患者脑出血进展率显著增加。由于脑出血进展与开颅手术、神经功能预后不良以及5倍风险的死亡率密切相关,因此更好地理解其所涉及的机制有可能制定出干预措施来有效限制脑出血的进展,并促进改善患者的预后。目前血栓弹力图检测已被用于研究创伤患者。在一项前瞻性研究中,6%的研究人群出现纤溶亢进。在接受大量输血的严重创伤患者中,纤溶的发生率可能高达34%。此外,创伤患者的纤溶亢进(LY30大于3%)与76%的死亡率相关。我们试图描述脑出血患者的凝血特征,以确定特定凝血途径与进展性颅内出血(PICH)之间的关系。我们假设PICH患者要么表现为低凝状态,要么表现为高纤溶状态,要么两者兼有。
研究方法
根据《赫尔辛基道德规范宣言》,我们对年10月至年12月在市一级创伤中心就诊创伤患者进行了单中心前瞻性观察研究。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讨颅内出血进展与血栓弹力图(TEG)值之间的关系。对颅内出血与凝血参数的关系进行二次分析。成人外伤伴孤立性钝性脑外伤患者(头部AIS≥3和其他部位≤2)作为入选标准。排除标准包括年龄小于15岁、怀孕、受伤后30天内使用华法林或氯吡格雷、入院后6小时内输注红细胞、血小板、新鲜冰冻血浆或冷沉淀、使用重组因子VIIa或存在已知凝血障碍。同意书是根据IRB批准的放弃知情同意书获得的。试图尽快同意患者,如果患者不能提供同意,则由合法授权代表同意。在没有合法授权代表或患者不同意的情况下,患者被排除在研究之外。记录患者特征,包括人口统计学、入院生理学和实验室值、简明损伤量表(AIS)评分和损伤严重程度评分(ISS)。入院时,6、12、24和48小时采集血液进行凝血分析,PT、INR、aPTT、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STAGO